J9九游会

绿证新规出台,一张「小票」搅动能源市场
来源:36氪 时间: 2023-08-17 点击量: 字体:[ ]

“绿证进入了3.0时代,绿证市场的覆盖范围会更全面、更统一。”

近日,绿证新规出台后,多个业内人士向36碳表达这一观点。过去,只有陆上风电和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可以申请绿证,新规发布后,已覆盖到全部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

绿证,是对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发绿色电力颁发的电子证书。绿证卖方主体为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买方主体覆盖用电企业、政府单位、个人等有主动减排意愿的单位。

作为消费绿电的重要凭证,绿证可以理解为“绿电消费小票”,买方可以用购买绿证抵消范围二(指间接排放,如外购电力)的碳排放,实现减排目标。

例如在TCL科技集团今年发布的碳目标中,TCL表示如果要在2050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其绿电绿证消费比例需要达到50%。

8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明确绿证的重要地位、适用范围,以及核发与交易方式。

其中,最重要的是奠定了绿证的权威性、唯一性和通用性,并对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核发全覆盖提出明确要求。

新规发布后,各种判断也层出不穷。

例如,有人认为这将成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财富新密码”:

“卖绿证可给风电、光伏项目带来3-5分钱/度的绿色电力收益。”

有人根据“中国绿色电力证书认购交易平台”的数据算了笔账: 2023年1月-8月风电、光伏绿证平均销售价格42.2元/张,交易价格集中在30-50元/个,若按照1个绿证单位对应1000千瓦时可再生能源电量计算,每度电可产生3-5分钱的绿证溢价。

“我认为这很不现实。”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向36碳表示。

彭澎认为,目前的绿证交易以小批次为主,也没有引入全部交易方,在此基础上计算绿证溢价并不合理。未来如果大规模的项目都可以核发绿证进行交易,价格肯定会走低,甚至在每度电1分钱以下。

从过往的市场表现来看,绿证交易市场并不活跃,基本处于有量无市的局面。

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约5954万个,累计交易数量1031万个,国内绿证交易量占到核发量的17.3%。

那么当绿证市场全面扩容后,如何刺激下游需求?成为一大讨论方向。

《通知》的另一大争议点在于绿证和CCER的冲突。二者都是体现碳减排市场价值的政策工具,存在方法学重叠。绿证新规赶在CCER市场重启前出台,大概率波及CCER方法学的最终认定。

一个全新的绿证时代有哪些特点?建立统一的绿证市场之后,还有哪些问题难解?CCER重启前夜,“横空出世”的绿证新规又将给市场带来什么变化?

绿证3.0时代,供给全面放开

“绿证3.0时代,确立了‘绿电=可再生电力’的概念,让复杂问题变简单了。”商道纵横合伙人、零碳倡议项目首席顾问曹原向36碳表示。

我国的绿证制度始于2017年,相比国际水平起步较晚,但仍有不少重要节点。

第一阶段是补贴绿证时代。2017年,我国试行绿证核发和自愿认购制度,主要目的是替代可再生能源补贴收益,以缓解补贴缺口。核发范围是享受中央补贴的陆上风电和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

“当时国内绿证价格明显高于国外绿证价格。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申领、出售绿证,需要放弃相对应电量的电力补贴。因此绿证定价要承袭产业政策,追随光伏、风电补贴标准,这就容易产生口径不一、定价错配的问题。”曹原说。

第二阶段是平价绿证时代。2019年,为推进风电光伏项目平价上网,国家准许平价项目也可以通过绿证交易获得合理收益。2021年,首批平价项目的绿证正式核发并参与交易,绿证市场进入2.0时代。

同样在2021年,我国开启绿电交易试点,出现“电证合一”的方式,也就是“买绿电送绿证”。二者捆绑销售,虽然简单快捷但缺乏独立定价,从而扭曲绿电和绿证的价值,容易影响绿电消纳。

第三阶段就是新规颁布后的统一绿证时代,首次将绿证明确定义为“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

“这一次,绿证核发范围扩大至所有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能直接用于全社会的绿电消费核算与认证,让统计体系更统一、清晰。”中创碳投碳市场首席分析师林立身说。

近六年来,我国绿证的核发范围始终如一,只有集中式光伏和风电可以申请核发绿证,其他可再生能源则被视为“非绿电”。

新一轮绿证核发范围中,已拓展到包含风电、太阳能发电、常规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海洋能发电等所有已建档立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即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这些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环境价值得到官方正名。

远景智能零碳业务总经理孙捷向36碳表示,《通知》出台后,相信随着具体政策的落实,未来愿意购买中国绿证的企业和愿意注册签发中国绿证的新能源电站都会越来越多;建议企业客户最好能锁定一个高质量电站多年期的绿色环境权益,购买高品质、可追溯的绿证,并使用数字化的绿证管理平台统一且高效地管理所购买的绿证。

此次政策的另一大意义在于规范绿电交易,厘清发电、用电各方在新能源消纳中的责任,从而增强绿证市场活性。

业内曾有这样的一条鄙视链:通过自身技术降碳的看不起买绿电的,买绿电的看不起买绿证的。

买绿电属于直接消纳新能源电力,而买绿证则是消纳新能源电力的间接证明,相当于购买绿电的“消费小票”。由于绿证被认为不代表直接消费了绿电,导致绿证交易一直不如绿电交易受欢迎,被视为“环境捐助”。

绿证新规出台后,这张“消费小票”成为证明消纳绿电的唯一凭证,直接与绿电消纳责任挂钩,其含金量也就随之上升,进而刺激市场需求。

曹原向36碳介绍,此前在绿证2.0时代,绿证和绿电捆绑销售,混淆了电证价格,绿证的溢价实则算在绿电交易中,反而不利于价格敏感的大电力用户优先消纳绿电。

新规提出“绿证随绿电一同交易,交易合同中应分别明确绿证和物理电量的交易量、交易价格”,因此绿电价值就被拆开为电力价值和绿证价值。

曹原表示,未来价格敏感的用电企业可以只买绿电,不要绿证。发电企业可以把富余绿证(被弃购的部分)放在绿证交易平台出售,满足其他有专门需要的用户需求。

“总结来说是‘绿归绿,电归电’,绿证核发与交易过程实现‘解耦’,这意味着绿能源发电已成熟,将与其他电源平等竞争。在高度市场化机制下,各取所需,多方共赢,才能引导全社会扩大绿电消费。”曹原说。

绿证、CCER混战?政策仍有想象空间

“绿证新政策一出,我们开玩笑说CCER要被釜底抽薪了。可再生能源项目本来是CCER项目开发的一个大类,再加上CCER预计今年年底要重启,大家都对这个市场充满期待。现在绿证新政出台,可再生能源上网电量类的CCER很可能开发不了。”林立身说。

按照我国目前的市场机制,电力消费侧用户要减排降碳,除了自身投资低碳技术、自持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以外,购买绿证、CCER等都是市场化的减碳工具。

但就在CCER重启前夜,绿证新政“横空出世”。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这将打击CCER市场。”

36碳发现,无论是生态环境部在7月发布的CCER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还是由三部委联合发布的绿证新规,都对项目的唯一性作出要求。《通知》已把绿证的价值拔高并锁定,未来将不涉及“一房二卖”的问题。

过去,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环境价值变现途径包括出售绿证或CCER,理论上可获得CCER交易与绿电交易双重收益。

如今,《通知》明确指出可交易绿证完整覆盖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项目类型,意味着这些项目大概率将在CCER的项目范畴中被划去,CCER未来或许仅会纳入自发自用的分布式项目。

一位碳资产开发公司负责人向36碳表示:“新政提法比较‘委婉’,没有直接提及CCER,但肯定会产生影响。绿证制度归三部委管,CCER归生态环境部管,不同主管部门‘神仙打架’,我们从业者就按政策走,静等CCER开闸的终版方法学发布。”

不过,绿证和CCER并非同质化。

首先,可交易绿证涵盖的是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而CCER还包括林业碳汇、甲烷减排、节能增效等形式的减排项目。

从减排覆盖范围来讲,绿证购买只用于抵消范围二,即企业外购电力部分的碳排放,而CCER可以用于抵消范围一,二,三的排放。

从交易次数来看,现阶段可交易绿证仅可交易一次,操作简单但金融属性不强,不存在二级市场;而CCER不限交易次数,可在二级市场流转,给开发和交易机构提供市场空间。

因此,二者即使在功能上有交叉,但并非完全对立。不过未来双方如何协调,绿证交易如何与碳交易衔接,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如果碳市场未来能接受绿电的碳排放为零这一选项,也将直接刺激绿证的需求。

绿证新规的另一大想象空间,在于国内、国际绿证的互认。

《通知》中明确“我国可再生能源电量原则上只能申领核发国内绿证”,政策文件鼓励并引导申请国内绿证,一方面保障国内环境权益资产,另一方面也从顶层设计角度提升国内绿证在国际社会的权威性。

林立身表示,绿证的国际认可度主要取决于是否被RE100认可,但RE100对中国绿证实行有条件认可,需满足可计量、唯一性、可追踪等条件。此前我国绿证、超额消纳量及CCER所对应的环境权益及其声明权可能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造成国际认可度不高。

虽然CCER已在2017年停止签发,与绿证机制启动时间没有任何重合。但由于二者方法学有重叠,屡次被国际机制质疑。

绿证新规出台后,绿证已被明确是“认定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消费的唯一凭证”,以往的各种质疑将不再具备说服力。

但受此影响,国际绿证在中国的业务将被重新定位。

“对于IREC等国际绿证而言,基本要告别中国市场了。”曹原说。

此前,由于国内绿证市场不完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更偏向出售国际绿证。同时国际绿证认可度更高且价格相对更低(IREC绿证约在7、8元/张),很多有减排需求的国内买方偏向购买国际绿证。

孙捷向36碳表示:“目前国际绿证价格相对较低,国内绿证价格相对较高,受供需变化未来价格可能会逐步趋同。国内与国际绿证市场,原则上交易的都是唯一的环境属性权益,其价格也应呈现趋同趋势。”

绿证新规出台后,还有些买过国际绿证的企业表示担心国际绿证不被国内认可。其实推动国际互认是个双向过程,还需要有衔接机制去理顺二者关系。

绿证3.0时代大幕拉开,一个全面扩容的统一绿证市场正式建立。当供给放开后,需求怎样加紧跟上,各项交叉机制如何衔接,将成为下一步的重点关注方向。


  • 相关链接:
  • 国务院部门网站
  • 地方政府网站
  • 建筑央企
  • 相关子企业